10萬余戶群眾拿到了期盼已久的房產證;多地老百姓告別高氟水、苦咸水,喝上了甘甜潔凈的長江水……今年4月以來,“6+1”聯動監督推動解決了一大批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
還有沒有共性問題待解?如何補上短板弱項?11月27日上午,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舉行聯組會議,就“6+1”聯動監督發現的有關問題開展專題詢問,進一步研究改進措施,深化鞏固成果。
近2個小時,10位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專委會委員和人大代表先后進行詢問,提出的問題務實精準、切中要害;有關部門負責人態度誠懇、回答到位,把脈問題癥結,給出解決辦法。
如何進一步加快辦理房產證?
——開設專門綠色通道,加快出證速度
“群眾最關心的是能不能拿到房產證,如何進一步加快辦證工作?”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石立新執法檢查時發現,部分完成整改的“辦證難”項目,群眾還不能及時辦理房產證,這讓他很憂慮。
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李旭陽作答:“目前,全省涉及辦證難問題的所有項目,‘大證’都已辦理,辦理‘小證’也沒有政策障礙。”
進一步加快辦理速度,李旭陽提出四項措施:“一是省級層面加強協調指導,定期到各市督查并排名通報。二是各地住建、自然資源、稅務等部門聯合辦公,集中研究解決影響辦證的矛盾癥結。三是通過張貼公告、電話、微信等各種方式,告知業主盡快提交辦證材料。四是針對辦證難項目,開設專門綠色通道,加快出證速度。”
“我們采取‘容缺’辦理方式,目的就是把群眾期盼的‘小證’放到第一位來解決。”李旭陽坦言,但是按照政策要求,還要進行“補缺”,把所有環節實現閉合,謹防出現新的問題隱患。
省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曹春芳也替群眾問了一個問題:“一些開發商強制業主必須預交契稅和維修基金,不預交就不給鑰匙,這種做法是否符合國家規定?”
“這種做法不符合規定。”李旭陽對有關政策了如指掌,“購房人辦理不動產產權證可以委托房地產公司進行辦理,也可以自行辦理。由于委托房地產公司,集中大宗辦理房產證比較快捷,一般建議購房人委托辦理,但前提是必須自愿、不能強制。”
“下步,我們將督促開發企業加快辦證速度,如有發現強制代辦和不積極辦證的,將嚴厲懲處,問題嚴重的納入黑名單。”李旭陽表示。
如何做好再次應對疫情準備?
——有信心、有能力為全省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保駕護航
“如果再次出現嚴重疫情,我省是否做好了應對準備?”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劉艷紅最關注的是我省疫情防控能力建設。
省衛生健康委主任梁占凱答得底氣十足:“經過本次抗疫實戰,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為全省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保駕護航!”
梁占凱列舉了幾方面舉措:“加強監測,全省核酸檢測機構已達580家。增強救治能力,全省確定定點醫院155家,救治床位6.58萬張、醫護人員5萬人。做好疾病預防,新改擴建疾控機構67個,新增編制581個、專業技術人員212名。”
“如果再出現新冠肺炎這樣的重大疫情,我們如何做好應急醫療防護物資保障?”省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委員孫國貴關注的則是物資保障。
省工信廳副廳長郝莉笑坦言:“的確,在疫情之初,我省和全國一樣都出現了醫療物資供應不足的問題。但我們在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下,迅速建立了疫情防控醫療物資儲備庫,及時滿足了疫情防控需要。特別是聯動監督以來,各級政府對醫療物資保障更加重視,不斷創新思路、完善舉措,努力做到萬無一失。”
“如果再出現重大疫情,我們將通過四重保險來保障物資供應。”郝莉笑表示,一是社會儲備,目前各種防護物資市場供應充足;二是醫療機構實物儲備,全省各級醫療機構都是按照30天需求量進行實物儲備;三是政府戰略儲備,目前省市縣各級政府都建立了醫療物資儲備庫;四是企業生產能力儲備,確定了800多家重點物資保供企業。
如何破解建材礦產品供需矛盾?
——力爭實現礦山數量減少,產能提升
執法檢查中發現,隨著礦山綜合治理工作不斷推進,各地普遍反映建材礦產品的供應存在較大缺口。
“怎樣解決供需矛盾,做到治理與開發有序結合?”省人大監察和司法委員會委員徐元鋒直戳礦山綜合治理的“隱痛”之處。
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張淑云不回避問題,她坦言:“開展礦山綜合治理以來,我省關閉取締了大量‘散、亂、小’礦山,加上河北是京津地區砂石骨料的主要供應地,建材類礦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供需矛盾。”
針對這些問題,張淑云從三方面給出解決舉措。一是建設一批大型建筑石料企業,力爭實現礦山數量減少,產能提升。二是利用礦山廢石、廢渣、尾礦,加工生產砂石骨料,補充生產供應。三是規劃建筑石料集中開采區,滿足京津及我省未來建筑市場需求。
基層普遍反映的礦山治理時間緊、任務重、資金短缺問題,成為省人大常委會委員齊明亮關注的重點。他提出:“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確保礦山修復治理任務圓滿完成?”
“從三方面來說,首先我們制定了一系列創新性、突破性政策,為礦山綜合治理找到突破口。”張淑云說,二是逐年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不斷拓寬資金籌措渠道。三是不斷探索新方法,為基層開展治理工作提供技術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