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在地處太行山深處的涉縣河南店鎮莊上村,全國人大代表、涉縣林業局正高級林業工程師劉素云正和幾名村民一起查看山茱萸的長勢。
“天氣暖和了,山茱萸的新芽冒得很快。這段時間得到地里勤看著點,把枝干上多余的新芽去掉。”劉素云邊說邊利落地揮動剪刀。
“好好的新芽,為啥非得剪了?”村民劉其彪有些不解。
“這些樹苗已經坐果,過多的新芽會分散營養,影響果實的質量和產量。”劉素云拿著一根枝條站起身說,“你看,上面這些綠色的小疙瘩就是茱萸果,這才是咱們要好好看護的‘金疙瘩’。”
涉縣擁有廣闊的山場、獨特的氣候,非常適合林果產業發展。截至目前,全縣林果種植面積達58.6萬畝,擁有核桃、花椒、黑棗、連翹、柴胡5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但在過去,鄉親們種植的林果經常賣不出好價錢,守著“金山”卻端不上“金飯碗”。
“雖然涉縣有著優越的資源條件,但不少地區的林業經濟還沒有充分發展起來。尤其是在粗放的經營模式下,零散種植、采摘和銷售林果產品,收益不高。”劉素云說。
怎樣扭轉這一局面?劉素云認為,關鍵要把“土特產”這篇文章做深做透做精。
扎根林業33年,劉素云幾乎跑遍了涉縣的山山水水。2022年,當得知一家中藥材企業正在為種植山茱萸選址時,她一下子就想到了曾經調研過的莊上村。
“這里交通便利,林地面積大,村民發展林果經濟的積極性高。”劉素云說,在她的牽線搭橋下,莊上村通過土地流轉,以“公司+職能部門+村委會+農戶”模式,建起全縣首個山茱萸種植基地,企業出資承包1500余畝荒坡地,雇村民栽種和管理,劉素云等涉縣林業局工作人員提供全程技術指導。
自那以后,劉素云每月都要往村里跑七八趟,手把手地教村民整地、栽種、剪枝和病蟲害管理等技術。到了管護關鍵期,她干脆住在村里,被大伙兒親切地稱為“劉老師”。
莊上村黨支部書記劉方明就是劉素云的“學生”之一。“跟著劉老師學技術,大家都成了種植的‘好把式’。如今,有50多名村民領著工資打理這1500多畝山茱萸,加上之前土地流轉的費用,平均每人每年增收2萬元以上。”劉方明高興地說,等到明年正式進入采摘期,不僅這些村民收入會增加,企業還會給村集體分紅。
“作為一名林業人,要讓大山綠起來,還要讓山區群眾富起來。”劉素云說,她將繼續呼吁加大對特色農產品發展的支持力度,堅持做好技術服務,持續扶持林果生產示范基地建設,為加快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