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希軍 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河北省廊坊市環衛事務中心清運管理站副站長
“每天凌晨三點半要準時打開清運站大門,安排工作任務、檢查裝備性能、溝通清運情況、強調注意事項……這一天的工作就算正式開始了。”自1994年參加環衛工作以來,馬希軍重復這個清運準備程序有上萬次。
回憶起剛開始工作的情景,馬希軍記憶猶新:“當時我還不到20歲,天天和垃圾打交道,也挺怵頭的。沒有機械設備,清運垃圾都得一鐵鍬一鐵鍬地鏟。”每天要去十多個垃圾清運點,馬希軍的雙手磨出了血泡,又磨成了繭。“有很大的逆反心理,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堅持下去。”
“您是怎樣堅持到今天的?”面對記者的提問,馬希軍目光堅定又平和地說:“熱愛。”
“這也是一種傳承。”馬希軍說,他出生在一個“環衛之家”。母親石淑敏是老一輩環衛工人,用一腔熱血獻身環衛事業,先后獲得建設部(現住建部)勞動模范、全國先進女職工等榮譽稱號。母親對環衛工作的熱愛甚至可以說是“癡迷”,深深地影響了他。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要踏實肯干,清運站里也能飛出‘金鳳凰’。”母親的一席話讓馬希軍思索良久、觸動很深:“一定要把簡單的環衛工作干出點名堂來。”

馬希軍代表(中)正在收集群眾意見建議。(代表供圖)
如今三十一年過去,當年的小伙子已經成長為清運站里的“頂梁柱”:他單手操作單臂吊車精準勾箱,20秒用鏟車平移五層磚塊……作為副站長,他帶出的隊伍被稱為“環衛鐵軍”——中轉站設備低故障率,上百個收集箱每日消毒無死角……馬希軍創下了很多個人紀錄,也獲得了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在環衛崗上,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標。”
2023年,馬希軍當選全國人大代表,感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從清運站到人民大會堂,他思考最多的,還是怎樣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議。“在環衛工休息室和同事們談會兒天,在垃圾清運站前和居民們聊上幾句,甚至是清晨開工出發前和大家伙幾句簡單的溝通,都讓我更好地了解大家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
“我對環衛事業的關注是無時無刻的,都成了‘職業病’了!”馬希軍笑著說,“去參加學習培訓或者調研考察時,總是忍不住留意當地垃圾處理、道路清掃情況,觀察有沒有更好的設備,學習當地的先進經驗。”
心系環衛事業,馬希軍堅持把最真切新鮮的民聲民意融入自己的建議,把最基層的聲音帶到全國人代會上。去年,馬希軍提交建立農村環境衛生常態化保潔機制的建議。今年,他又聚焦智能技術在環衛領域的應用、環衛行業職工老齡化嚴重等行業現實需求,帶來了加強城市環衛設備設施建設、提高環衛工人待遇等建議。
“當前招工難、環衛隊伍老齡化問題嚴重、缺乏技術型環衛人才,是環衛行業普遍面臨的嚴峻挑戰。”他呼吁進一步提升全社會對環衛工人和環衛行業的尊重、理解、關心和支持,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培育技術人才,推動環衛事業更好更快發展。“把環衛事業做得更好,實現垃圾清運工作‘環保、便民、高效、智能’,給老百姓帶來更多的幸福感。”
三十一載寒來暑往,馬希軍用腳步丈量著城市文明的長度,“接下來,我將繼續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初心,當好黨和國家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