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燕京八絕”之一,景泰藍是大廠回族自治縣的一張文化名片。截至目前,當地10余家景泰藍生產廠家年銷售收入超億元,占全國市場份額一半以上。
去年10月1日,《大廠回族自治縣景泰藍發展促進條例》經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批準后正式實施,當地景泰藍制作技藝傳承和產業發展迎來新階段。
多層次培養,延續指尖絕技
“大家在掐絲的時候,一要注意鑷子的力度,用勁兒太大容易傷絲;二要注重線條走向,轉折要流暢自然……”6月16日上午,在大廠職教中心實訓室,一場景泰藍制作實操課正在進行。
在當地景泰藍制作藝人的悉心指導下,纖細的銅絲在學生指尖下翻飛游走,經過掐、折、疊、翻等多道工序,逐漸勾勒出精美的圖案輪廓。
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瑯,其制作技藝在2006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制作一件景泰藍成品,需要經歷制胎、掐絲、點藍、燒藍、磨光、鍍金六大步驟,工藝復雜,對工匠的技藝要求極高。
立法調研期間,不少企業反映,專業人才緊缺是制約景泰藍產業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因素。抓住問題、有的放矢,條例鼓勵中等職業學校與高等院校、企業聯合辦學,開展景泰藍傳統工藝學科建設,采用職業教育與拜師學藝相結合等方法,培養技術能手和綜合管理、理論研究人才。
“去年以來,我們持續加強與企業合作,定期邀請經驗豐富的一線從業者和代表性傳承人走進課堂,重點傳授掐絲、點藍等景泰藍制作的關鍵技藝,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大廠職教中心民間傳統工藝專業主任何燕說。
省工藝美術大師、河北京銳景泰藍有限公司負責人徐國偉就是受邀“教師”之一。他告訴記者,公司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制作景泰藍,目前很多一線員工年齡在50歲以上,人才斷層現象較為明顯。
“今年我已來大廠職教中心授課兩次,發現了不少好苗子。”徐國偉說,這種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模式,不僅能加速學生成長,也為企業儲備了新鮮血液。
激勵更多青少年積極投身非遺保護傳承隊伍,條例提出,鼓勵縣域內中小學校將景泰藍文化列入教學選修內容,聘請代表性傳承人擔任兼職教師,因地制宜開展教學研學活動。
“把條例內容落到實處,眼下,我們正加緊開發適合小學生和幼兒園小朋友的景泰藍體驗課程。”徐國偉說。在他看來,只有從娃娃抓起,才能讓景泰藍這門傳統技藝擁有更廣闊的傳承空間和更美好的未來。
創新促發展,助力產業升級
6月16日下午,記者見到大廠回族自治縣人大代表、春霖工藝美術廠總經理吳疆時,他正與設計團隊討論新款景泰藍產品的設計方案。當前,他們正與國內一家知名文創公司接洽,計劃推出一款以“打工人”為主題的3D景泰藍冰箱貼。
多年來,春霖工藝美術廠一直專注于制作中大型景泰藍擺件,在業內擁有較高的知名度。為何此次對一枚小小的冰箱貼如此用心?
“這兩年,很多非遺產品憑借接地氣的題材、更親民的價格‘火’出了圈。我們希望通過此次嘗試,拓寬景泰藍產品的受眾市場,進一步打響企業品牌。”吳疆告訴記者,條例的頒布出臺,為他們打開了發展新思路。
立法調研期間,大廠回族自治縣人大常委會了解到,有些企業缺乏設計能力,在市場競爭中處于被動地位;有些企業雖有設計團隊,但只專注于傳統景泰藍器型制作,市場認可度不高。
“只有以創新促發展,景泰藍產業才能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大廠回族自治縣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條例將“創新與發展”單設一章,明確提出了搭建景泰藍設計創新平臺和產品供需對接平臺、加強設計人才和產學研聯合、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等內容。
在條例的引領和推動下,當地不少景泰藍企業已積極行動起來。
在大廠回族自治縣京東工藝品有限公司展廳,琳瑯滿目的果盤、臺燈、紙巾盒等景泰藍新品,令人目不暇接。
“傳統景泰藍器型主要包括瓶、罐、杯、盤、碗等,觀賞性有余,實用性不足。”公司經理李紹菊說,如今,他們把“緊貼時代、貼近生活”理念融入景泰藍藝術創作中,在室外環境藝術裝飾、室內建筑物裝飾、手工藝紀念品等方面積極拓展景泰藍工藝的應用領域,并在造型、圖案、顏色上進行大膽嘗試和改進,很多產品在市場上備受青睞。
條例還提出,鼓勵和支持企業等探索手工技藝與現代科技有機融合。這為企業發展指明了另一個方向。
“比如在制胎環節,利用3D打印技術可以更精準、高效地制作出復雜胎型,節省時間和人力成本。對于一些精細的掐絲圖案,也可以先通過3D建模設計好,再進行制作,從而大大提高圖案的精度和美觀度。”徐國偉說。
目前,徐國偉已對個別設計進行了“3D+”嘗試,效果很好。“未來希望可以聯合其他企業共同成立3D打印研發工作室,為傳統工藝注入新的科技力量,助力大廠景泰藍產業創新發展,真正把非遺經濟做大做強。”徐國偉說。